當問題既存在又不存在時,如何抓住它?
「Bug 既在又不在」的詭異現象
-
程式碼在本機運行正常,上線後就爆炸
-
測試人員週五下午說一切OK,週六凌晨客戶就來電爆氣
-
錯誤日誌顯示一切正常,使用者卻截圖說「畫面壞了」
這種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錯誤,正是 IT 世界中的「薛丁格的故障」。
這不是迷信,而是一種系統性未解決的風險訊號。
觀察改變結果:測試為何抓不住幽靈BUG?
量子力學中,觀察會影響粒子的狀態。而在開發現場,手動測試與 QA 行為,也可能在「觀察過程」中掩蓋潛在問題。
解法一:自動化測試——讓觀察變成恆定狀態
-
使用如 Cypress、Playwright 等工具,模擬實際用戶操作流程
-
將 UI 測試、API 測試、單元測試納入 CI/CD 流程
-
對於網頁設計來說,這不僅是驗證功能,更是驗證「體驗一致性」
❝ 薛丁格說貓可能活著也可能死了,但我們不能等到貓臭了才打開盒子。
不存在的錯誤,也會留下影子
Bug 雖不常見,但總會在某些「奇異條件」下出現。這就是為什麼:
-
開發環境 OK,上線後才出現問題
-
某些地區的用戶異常,但本地測不到
解法二:日誌追蹤與分散式追蹤(Tracing)
-
使用工具如 Sentry、Datadog、OpenTelemetry
-
日誌需結構化(Structured Logging),並與用戶動作綁定
-
對於APP開發來說,行為追蹤能直接關聯崩潰源頭與用戶路徑
不確定性是預設狀態,不是意外
量子世界不講「如果出錯」,只講「何時錯」。這觀點在 IT 專案裡也適用:錯誤是必然的,只是時間與形式未明。
解法三:故障預判與韌性設計(Resilience)
-
針對常見錯誤類型建構預測模型(AI Log 分析)
-
使用 feature toggle 控制風險部署
-
引入混沌工程(Chaos Engineering)測試系統容錯能力
這不只是為了上線更平順,更是讓你的 IT 團隊有能力從「觀察者」轉為「干預者」。
網頁設計與APP開發的「量子轉念」
Bug 週五現身,不是它選時機,而是你整週忽略了它的訊號。
這是開發與設計團隊必須面對的現實:
問題來源 | 傳統應對方式 | 「量子式」應對方式 |
---|---|---|
手動測試遺漏 | 測試人力加班 | 自動化、平行測試流 |
用戶無法複製問題 | 重啟APP / 清快取 | 完整日誌 + 分散追蹤 |
偶發錯誤難重現 | 一次性 debug | 常駐預警系統與混沌測試 |
打開盒子前,你準備好了嗎?
網頁設計與APP開發的核心挑戰,不在於錯誤是否會發生,而是錯誤發生時,你是否能在第一時間知道、理解、修復。
「薛丁格的故障」提醒我們:
不要等到週五下班後才發現問題,而是讓系統在每一天、每一刻都處於可觀察與可控之中。